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好吊色青青草

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 > 民俗文化

品味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 (探尋齊魯文化的感悟)

2024-03-23 15:29:37 作者: 來源: 閱讀:11 評論:0

簡介 山東寧陽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雖無名山大川,也無風景名勝,然而它北依五岳之尊的泰山,南鄰中華文化的圣地曲阜,齊風魯韻在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民俗孕育一方文化,這兒過年的習俗始終有著濃重的經典文化色彩,一、前奏臘月二十三是農歷的小年,此時學生已經放假,像一條條游魚在大街小巷星穿梭,偶爾的一兩聲...。

探尋齊魯文化的感悟

山東寧陽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雖無名山大川,也無風景名勝,然而它北依五岳之尊的泰山,南鄰中華文化的圣地曲阜,齊風魯韻在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民俗孕育一方文化。
這兒過年的習俗始終有著濃重的經典文化色彩。
一、前奏臘月二十三是農歷的小年,此時學生已經放假,像一條條游魚在大街小巷星穿梭,偶爾的一兩聲鞭炮告訴人們:該準備過年了。
按照傳統這一天遠方的游子都要啟程回家(現在已經不那么整齊劃一了),傍晚,家家戶戶舉行祭灶的儀式:在灶君爺的牌位前燃起香燭,供上糖果(一種很粘的高粱飴。
這里有一個有趣兒的民間傳說:灶君爺年紀大,耳朵聾,為了不讓他在天上說錯話,引起玉皇大帝對灶君所住家庭不滿而懲罰之,就用很粘的糖把他的牙黏住——泰安等地有一個關于白氏郎的傳說,另文介紹),用秫秸扎成馬的形狀,再把灶君的牌位揭下來放在秫秸馬上燒化。
祈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就是說讓他到天庭匯報時替這戶人家美言幾句,讓上天保佑這戶人家來年萬事如意。
然后放鞭炮送走灶君,祭灶儀式借束。
這一儀式很風趣形象的反映了人間的虛榮和自私心理:把自己做得光鮮的那一面對外宣傳,給別人看,引起外界對自己的尊重和贊譽;把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正如前些日子某地的白粉刷墻事件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二、除夕年三十這天,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也是春節期間儀式最多,最能體現傳統的年文化的時段:【辭舊迎新】這天早晨,人們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一卦鞭炮叫做開門鞭炮,然后貼春聯、貼福字,把寫有天地門神灶君龍王財神保家大仙等名目的牌位安置在各自的神龕里;心靈手巧的女主人則忙活著包出葷素兩種扁食(寧陽人把餃子叫扁食″,年夜團圓扁食是素餡的)和準備各種做供品的菜肴,男主人則要用黃紙、紅紙或錫箔紙疊出各式錁子(元寶),晾曬鞭炮,準備好夜間要用的香燭。
【祭祖】這是過年最為隆重的一個環節。
中午過后,把家堂(一種在閣樓上填寫有祖先名諱的中堂畫,各地版本不同)請出來,掛在正堂。
傍晚的時候家里的男主人攜帶香燭到祖墳(方言叫林上)祭告亡故的先人,燃四根香,酹酒,磕四個頭,插上三根香,拿一根回家為他們引路,請他們回家過年(一般的是除夕傍晚請回家,元宵節傍晚送回)。
這一儀式叫做請老人(里)。
請老人回家后,在家堂的下面擺放供品,規矩是雞東魚西肉在中,前面再擺兩盤水果,其中必有蘋果(象征平安),另一種則是橘子(聚子)橙子(心想事成)石榴(多子)柚子(庇佑)中的一種。
在供品前面點燃兩根紅蠟燭(蠟燭不能燃盡,要留一截兒,據說這段蠟燭很神奇,家族中有小孩被驚嚇時點燃它,祖先就會保佑孩子平安無事),燃一爐香(三根),把從祖墳帶回的那一根插在最前面,沏一壺新茶——此時祖先都已回家安坐,正堂的座位就不能隨便坐了。
此時中央臺的春節晚會正逢高潮,也是一家吃團圓餃子的時刻——還記得小時候母親包餃子時要拿幾個五分的硬幣洗干凈包在餃子里,說是誰吃到誰有福,并且一人有福托帶滿屋″,吃到硬幣的人當時不能說,要等第二天早晨再說才靈。
吃完團圓餃子后,一般都到了半夜時分,這時家里的男性成員在供品桌前磕四個頭,虔誠的祈求祖先保佑兒孫們來年平安健康。
然后燃放一掛長長的鞭炮,還是家里的男主人帶著孩子要在本家族各戶的家堂前進行同樣的活動,并給在世的長輩請安問好。
曾有許多青年人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靈魂并以為祭祖儀式是地道的迷信的說法,我笑著對他們解釋:這樣的儀式雖然過于古板甚至繁瑣,但不能一概地斥之為迷信。
人們并非相信先人的靈魂真的能夠來享用豐盛的供品、接受后人的禮拜——然而這卻是對祖先的紀念與崇拜,也是對長者和親人的感恩與關懷的最直接和最好的表達方式——現在許多人都感嘆找不到靈魂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園,有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老爺爺和爺爺的名字——看一看家堂上先人的名諱,溯本思源,緬懷祖先,自己的歷史歸屬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嗎?祖先的功德和家族的榮耀難道不會讓你有一種榮譽感和自豪感?這不就是精神或靈魂的歸宿嗎?【敬奉各路神靈】在各路神靈的神龕里點燃香燭,擺放供品,每處磕三個頭,酹酒敬奉。
敬天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這其實是質樸的農民敬畏自然并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形式;拜財神祈求來年有更多的金錢與物質的收入——人們也并非不知道要發財還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和辛苦經營——只是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希望和寄托;拜門神(有的用唐時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做門神像)保佑家宅平安,把邪魔鬼祟擋在門外不受騷擾,家中財產免遭偷盜——當然人們還是要在居室的門窗上加裝防護網的,這也許是古人對私有財產易遭侵犯的惶恐無奈尋求心理安慰而留下的一種形式吧。
拜保家仙客保佑本家成員來年健康平安,無災無難——當然身體不適還是要看醫生,如果仙人庇佑豈不更好。
還有祭拜龍王山神土地諸路神靈的。
【潑湯】用碗盛兩個餃子和半碗湯,在祭祖后選擇一個相對安靜時間到門外潑灑,口中念著沒家沒院的過來用飯——古人云萬物有靈人居其一焉,讓那些無家可歸游蕩著的靈魂也在大年夜得到一份安慰,多么樸素而善良的胸懷!三、拜年初一是約定俗成拜年的時間。
家里的長輩和女性成員在本家族各戶串個門兒,見面第一句就是過年好——平時人們各自為生計奔忙,難得有空閑聚在一起說說話兒——此時互相串個門,問個好。
新娶的媳婦兒都打扮得引人注目,隨著婆婆認認本家族的成員吃點兒瓜子兒喝杯新茶,個個精神煥發滿面春風。
就算平時有點隔閡,在一片問好聲笑聲中也煙消云散了。
四、走親訪友年初二到初六,姑娘回娘家,姑爺拜丈人丈母;親戚互相走動,拜年祝福;好友聚會,敘友情展宏圖……總之,對這樣的風俗不能簡單地用迷信世俗落后這樣的字眼兒一言以蔽之,濃厚而真誠的感恩與人文關懷情操、對養育我們的大自然心存敬畏的態度,不正是和諧社會主流價值的具體體現,是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嗎?孔子曰:禮失求諸野——當一個時代一個國家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時(也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就應該向民間尋求它的精神歸宿。
慧哥以為,農村——尤其是原汁原味兒的那些沒有被城市資源所浸淫的農村,才是真正的民族的傳統經典的文化的載體,那些淳樸善良心地敦厚古道熱腸的農民在不自覺的充當著這文化的傳人,而過年正是這文化的最集中與最佳的傳承形式之一。
您是否覺得寧陽的年味兒有那么點意思呢?您那兒是怎么過年的呢?

齊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文學

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得第8屆茅盾文學獎bai。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

二、藝術

山東民歌代表作有漢代的《梁父吟》、清代的白雪遺音,以及現代的《沂蒙山小調》等。地方曲藝形式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呂劇等。

三、宗教

山東省現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四、語言

山東地區存在不同的山東話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有所差異。錢增怡等學者將山東方言分成兩大區和四小區,而李榮則分成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個區。

五、民俗

山東民俗有齊、魯兩種不同的風格。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其中,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

擴展資料

形成融合

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稱作五畝之宅。數千年來,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成份。

山東地區庭院經濟的開發始于齊魯立國,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管子認為,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很顯然,管仲已把庭院經濟納入他治齊的經濟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經濟納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構畫了一個田宅、農桑、禽畜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樣不關心耕稼園圃。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孟子特別留意四鄰的生業。東鄰殺豬,也要問個為什么。孟母失口說了個啖汝,只好當真從東鄰買肉以明不欺。再聯系孟母斷織的故事,這買肉的錢應為紡織所得。所以,上述主張來自孟子對鄒魯庭院經濟的經驗,帶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質。

齊魯文化的風俗文化

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稱作五畝之宅。
數千年來,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成份。
山東地區庭院經濟的開發始于齊魯立國,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
管子認為,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
很顯然,管仲已把庭院經濟納入他治齊的經濟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經濟納入其仁政措施。
他向梁惠王構畫了一個田宅、農桑、禽畜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樣不關心耕稼園圃。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孟子特別留意四鄰的生業。
東鄰殺豬,也要問個為什么。
孟母失口說了個啖汝,只好當真從東鄰買肉以明不欺。
再聯系孟母斷織的故事,這買肉的錢應為紡織所得。
所以,上述主張來自孟子對鄒魯庭院經濟的經驗,帶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質。
墨子沒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倫理情感,他對整個社會的批判都從尊重私有財產出發,以勞動者外在的物質功利為價值取向。
從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到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從小為非到大為非,通過非道德數值的遞加、積累,來論證自己的思想主張。
可以說,墨子是第一個闡明齊魯人庭院保護意識的思想家。
魏晉時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斂財富的潮流,領導這場新潮流的是山東瑯邪(今臨沂)人王戎。
王戎身為朝廷三公,其聚斂財富的方式,一不貪污受賄,二不盤剝吏民,而是以山東庭院經濟的方式經營田園。
他親執牙籌,晝夜忙碌,雖失三公身分,卻顯示了山東人勞動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除農業知識外,詳細記載了樹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飼養醫治,農業副產品的加工等,可以說是庭院經濟的總結和指導性著作。
其體例和創意來自山東人獨特的經濟眼光。
北齊瑯邪人顏之推還把庭院富家的經驗作為家訓告誡子孫,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能守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
筑室村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瑯邪顏氏以文學傳家,卻以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治家守業之本,顯然是來之于山東庭院富家的傳統。
司馬遷講,鄒魯頗有桑麻之業。
齊魯千畝桑麻,與千戶侯等。
桑麻滋養出無與倫比的齊魯女工。
姜太公到齊,即勸其女工之業。
到春秋時,齊地女工率先使用鐵制的刀針。
《管子·海王》載:一女必有一刀一針。
《論衡·程材》講:齊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
當時,齊地制做的精美絲織品有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冠帶衣履天下。
到漢代,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成為絲織業的三大中心。
唐代詩人杜甫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的詩句,足以反映齊魯家庭紡織業的領先地位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
除桑麻外,齊魯庭院內外的經濟樹種還有漆樹。
孔子弟子有漆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國蒙(今山東曹縣南)人莊子做過漆園小吏。
《漢書·地理志》講,兗州厥貢漆絲。
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已有漆樹、漆園,漢代兗州的漆產量、質量已很可觀,并成為朝廷貢品。
現代常見的樹類,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齊魯宅院。
《詩·齊風·東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詩句。
榆樹春生榆莢,可良用救荒。 品味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
《齊民要術》稱能種(榆)千頃,歲收千匹。
古人稱槐樹為三宮槐或守宮槐。
北宋莘縣人王#親植三株槐樹于庭院,說: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
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時拜相,成為一代名臣。
直到今天,山東仍多柳、榆、槐等樹,各地還有以此命名的村莊。
瓜桃李棗是山東人對庭院百果的概稱。
管仲治齊,大力提倡種植瓜瓠百果。
值得一提的是齊魯的吊瓜和葫蘆,幾千年來一直生長在庭院,至今也沒移植到田間。
中國傳統的六畜是馬、牛、羊、豬、狗、雞,其廣義應包括騾、驢、貓、鴨、鵝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
從春秋發明牛耕開始,牛就和農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齊人寧戚是個喂牛的,他以《飯牛歌》說齊桓公,其中有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的詞句。
農諺講:蠶無夜食不長,馬無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芻料,寧戚的歌反映了齊地所積累的養牛經驗。
戰國時,齊將田單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東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內收得千余頭牛,以火牛陣大破燕軍。
唐代登州東牟郡(今蓬萊)、萊州東萊郡(今萊州)、密州高密郡,土貢牛黃。
牛黃是牛的膽結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區又非牧區,主要來之家畜,可知山東庭院養牛之多。
古人以車代步,馬多為有車的富家所養。
孔子講:有馬者借人乘之。
馮諼說孟嘗君狗馬實外廄。
直到民國,山東的富戶門前都豎有拴馬樁,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墻壁上。
高大豪華的宅院,再拴上幾匹馬,顯得十分氣派。
至于其它家畜,更是山東人的家常生業。
曾參家養豬,曾父烹豬以存教,與孟母如出一轍。
齊魯人民同樹果六畜在庭院內共處了幾千年,對它們傾注了太多的辛勞和感情,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他們用人的情感去挖掘樹果六畜的文化意蘊,體味出人生哲理、社會人倫和道德價值觀念,使樹果六畜成為人的文化載體和符號,并以此顯示人的主動立場和主體地位。
這種思維方式及全部內容,也反映了齊魯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國人往往為樹果披上生命的靈光,為禽畜賦以人的名分。
桃李為弟子、槐樹為三公、石榴為多子房,桃子、李子、杏子均以子命名。
人獸之別本來有強烈的道德界定,可自古中國人就人與禽畜互名。
先秦時的狗就有名字,山東、河北人呼貓為男貓、女貓。
龍的傳人稱兒子為犬子,山東人名多禽,孔子名兒曰鯉,弟子名司馬牛。
顏之推講,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
這種以人度物的現象,反映了樹果六畜已是庭院中不可分割的一員,是中國人熱戀故土家園心態的折射。
遠離家鄉的人,望見家中的老槐樹,家中的雞狗,都會倍感親切,它們就是家園的代表和象征。
其二,庭院經濟培養了山東人民勤勞致富的自覺意識和正義感,增強了對虧人自利、不勞而獲行為的鄙視。
農夫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婦女夙興夜寐,強乎紡績織#,是齊魯人民的優良傳統。
魯相公儀休家道富足,其妻因職業癖好而紡織不停,由此可知齊魯婦女對家庭紡織的熱衷和專一,對勤勞致富的自覺意識。
直到今天,山東人對房前屋后、庭院欄圈都要精心規劃,從不閑置。
這種勞動致富的自覺意識,使山東人對非機杼之物從不起非分之想。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普通百姓或許不熟悉孔夫子的這段話,但他們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墨子反對竊人牛馬桃李的主張與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偷雞摸狗的小為非被山東人所不齒,轟轟烈烈的江洋大盜的膽氣則為人們所欽服。
其三,古代山東人從樹果六畜中引發和體味出為人處世的哲理和原則,并將其納入日常生活的吉兇禍福之中。
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尊客面前不叱狗等成語,都是各階層人們體味出的處世哲理。
山東人從遠古就有著逢兇化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招鳳之桐,三公之槐特別受人青睞;桑與喪諧音,一般不栽在門前;男女婚姻,要看屬相是否相和;梨不分著吃。
這些都反映了脆弱的小生產者對兇禍的恐懼,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被動、命定意識的背后,透露出一種以自己的智慧、進取來主宰生活的主動意識。


標簽:品味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